
1985年,原文化部副部长周而复代表中国访问日本,结果他参观了靖国神社,这一举动在国内引起了巨大争议,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反响。回国后,周而复被开除党籍,直到2002年,中纪委才为他平反。那么,周而复当年为何要这样做呢?
周而复出生于南京,来自一个书香世家。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上海光华大学中文系,并与鲁迅、茅盾等文化名人结识,成为了他们的朋友。大学时期,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,和同学们一起制作横幅,号召社会各界团结一致抗击日本侵略者。同时,在鲁迅的影响下,他创作了大量批评时政、揭露国民党腐败的文章。
当“卢沟桥事变”发生后,蒋介石提出“不抵抗政策”,这让周而复感到极度愤怒。作为一名知识分子,他不顾形象地公开抨击蒋介石,称其为“民族的懦夫”,并猛烈批评这一政策。尽管蒋介石对于这些文人的抨击并不在乎,但周而复认为,在这动荡的时代,文人似乎显得无力,感到愈发失望。于是,1938年,他决定放下笔,加入革命队伍,前往延安投身抗日战斗。
展开剩余52%在延安,周而复并没有做纸上谈兵的理想家,他和战士们一起开荒种地、纺线做衣物,亲身体验了艰苦的革命生活。1939年秋,周而复来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,在聂荣臻的带领下,深入到抗日前沿阵地。他将自己在延安的所见所闻,尤其是前线的战斗经历,记录下来并公之于众。这些作品真实地展示了延安、展示了中共军队,白求恩的事迹也正是通过周而复的宣传,传遍了世界。
抗日战争胜利后,周而复回到上海,出任华东局统战秘书长,并参与了上海的改造工作。此时,他创作了长篇小说《上海的早晨》。他的文字锋利犀利,字里行间充满激情,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,也激励了无数读者。
1985年,时任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书法协会副主席的周而复访问日本。当时中日关系正处于缓和期,双方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。出于创作需要,周而复希望参观一些日本的历史地标,其中包括靖国神社。出发前,他已向中国驻日大使馆汇报过此事,并得到了批准。然而,这一行为回国后被误解为他不顾劝阻,坚持前往靖国神社并留影纪念。这引发了国内的强烈反响,1986年,周而复被开除党籍。
尽管周而复在此后多次为自己辩解,强调自己前往靖国神社仅仅是为了收集创作资料,根本没有拍照留念的意图,但这一事件仍然对他产生了严重影响。2002年,中纪委进行了详细调查,最终恢复了周而复的名誉。当时,周而复已经88岁高龄,终于等到了一个公正的结果。
两年后,周而复在北京去世,享年90岁。
发布于:天津市瑞和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