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呼延灼带领三千铁甲连环马征讨梁山,结果被梁山的金枪手徐宁用钩镰枪法打得落荒而逃,几乎丧命:“呼延灼虽然击败了不少官军兵马,但他不敢回京,只得单独骑着那匹‘踢雪乌骓’逃入荒野,把衣甲绑在马背上,自己则逃亡在外。”
败退的呼延灼丢尽了家族的颜面。如果宋军的将领像他一样,连辽、金、西夏的敌人都无法击败,也就不奇怪了。
这次丧师辱国,呼延灼不敢回朝面对责罚,决定走一条许多无能之臣和奸臣都走过的路:“青州的慕容知府曾与我有些交情,不如投奔他吧,顺便拉拢慕容贵妃,到时再聚兵报仇也不迟。”
至于慕容知府是否值得信任,慕容贵妃是否与庞妃、潘妃一样不是什么好人,这些先不管,我们来谈谈呼延灼在桃花山下与花和尚鲁智深、青面兽杨志的这场激战。
鲁智深骑着大白马远道而来,与呼延灼大战了四五十回合,双方打得不分胜负。之后两军同时鸣金停战休息。第二场由杨志接手,再次与呼延灼交锋,打了四十多回合,杨志发现无法取胜,主动撤退。那么,问题来了:这两场战斗到底谁占了上风?为什么武松没有挺身而出?
展开剩余74%呼延灼之所以与桃花山结怨,是因为那个在桃花村被鲁智深痛打一顿的小霸王周通,盗走了宋徽宗赵佶赐给呼延灼的“踢雪乌骓”马。呼延灼骑着慕容知府送给他的大青马,带着怒气来到桃花山寻事。
周通和呼延灼交手六七回合就力竭,转身逃走。李忠也出马挑战,结果连十回合都没撑过,被呼延灼一挥马鞭赶走。“李忠如何能敌得了呼延灼?斗了十几合,便被呼延灼轻松拨开军器,直接转身离开。” 呼延灼对李忠的武艺根本不屑一顾,随即跃马追上山去。
在他眼里,周通和李忠不过是些战五渣,然而接下来出场的鲁智深和杨志可不是善茬。呼延灼心里直道:“这和尚怎么这么强!哪里来的这两个高手?看来,我这次真是命运不济。”
接连与鲁智深、杨志战斗却未能获胜,呼延灼几乎心情崩溃。看完两场战斗,读者应当心里有数:鲁智深武功最高,其次是呼延灼,杨志则稍逊一筹。
面对李忠,呼延灼根本没费多少力气,而鲁智深可不同。骑着疲惫的大白马长途奔袭,又要与呼延灼大战四五十回合,显然他已经相当疲惫,然而依然能与呼延灼打个不分胜负,足见鲁智深的武功更胜一筹。如果两人力量相当,应该早就停战了,而不是双方疲惫后才鸣金暂停。
喘匀气息后的呼延灼再次挑衅,杨志想着从中捡便宜,阻止鲁智深接着打下去,自己主动出手。但很快,杨志和呼延灼互相识破对方的武艺,杨志不敌呼延灼,迅速撤退。“呼延灼见杨志手段高强,杨志也看得出呼延灼的武艺高强,便见机逃回阵中。”
如果杨志的武艺能与呼延灼相当,他大可乘机斩杀呼延灼。然而,他选择逃避,说明他根本不是呼延灼的对手。即便杨志有勇气和呼延灼对战,但显然技不如人。
武松,这位以双刀著称的猛将,明明随鲁智深、杨志一同来到桃花山,却在这场战斗中袖手旁观,似乎一点要出手的意思也没有。武松是个极为自傲的人,战斗时更是遇强则强,遇弱不屑出手。因此,单纯的“畏惧”显然不可能是他不参与的原因。
那么,武松为什么选择袖手旁观?他的双刀毫不畏惧呼延灼的双鞭,他完全有能力帮助鲁智深和杨志击败呼延灼。我们可以从《水浒传》中的一句话找出线索:“凭我本事,生平只打硬汉,不跟不讲道理的人过多纠缠。”
换句话说,武松向来是“不犯我,我不犯人”,而呼延灼与他并无直接恩怨。呼延灼的敌人是鲁智深和杨志,武松当然不会轻易插手。除非呼延灼真的伤害了鲁智深,那时候,武松肯定会毫不犹豫出手。但现在,他完全没必要干预。
总的来说,武松并非不敢出手,而是懒得插手,他看得出鲁智深和杨志已经消耗了呼延灼大量体力,而自己上场出手,胜算自然很大。假如武松与杨志平等对战,双刀对双鞭,谁能获胜还未可知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如果武松最终参战,胜利的概率将超过六成。
发布于:天津市瑞和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