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山东曲阜,自古便是一座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城市。相传轩辕黄帝诞生于曲阜寿丘,古代这里是鲁国国都,也是孔子的故乡。举世闻名的孔府、孔庙、孔林,让曲阜成为儒家文化的圣地。
今天,我们透过一组民国时期的老照片,走进八九十年前的曲阜,感受那段历史留下的独特风貌。
上世纪三十年代,站在曲阜城楼上远望,城中主干道笔直延伸,一眼看不到尽头。街道两侧是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筑,掩映在绿树之中。沿街店铺人来人往,显得热闹非凡。
孔庙大成殿前的杏坛,传说是孔子讲学之地。建筑结构为重檐黄瓦、红柱画栋,气势庄重。杏坛四周绿树环绕,石栏环护,前方立有一座雕刻精美的石炉,相传是金代遗物,尽显古朴与典雅。
展开剩余85%1930年的一张照片记录下曲阜北门与孔林之间的一座节孝牌坊。牌坊始建于清代,上方镌刻着康熙皇帝题写的“节并松筠”。三门石牌坊雕饰精美,从牌坊中门望去,北门映入眼帘。照片里,一个小男孩正从牌坊下跑过,透出几分生活气息。
当年的孔林大道,因车马往来频繁,地上留下深深的车辙。道路两侧的柏树苍劲挺拔,仿佛在静静守护这片古老土地。
孔庙东侧的孔府,即衍圣公府,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。清光绪十一年,孔府遭遇大火,仅存部分明代建筑,其余多为清代重建。如今孔府与孔庙、孔林一道,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。
老照片中还记录了曲阜的乡村景象。草屋掩映在绿树间,村落质朴宁静,人与自然和谐共处,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。
俯瞰城中街道,笔直的青石板路一直延伸至远方。街道上热闹繁华,远处高大的建筑在绿树掩映下若隐若现。
城北的泗水河,是山东中部重要水系。一辆马车正在驶过简易的木桥,桥面由木板铺设并覆上泥土,桥边还停着小木船。正如孔子所说: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”,这里的“川”指的便是泗水河。
另一张照片中,马车停在拐角处的大树下,车夫在树荫中歇息。远处高大的鼓楼耸立,上悬大鼓。鼓楼下,人来车往,雨后街道留有积水,街市一派生机。
农田间,秋季播种的场景十分生动。农民扶牛、牵犁,配合默契。那时黄牛是耕田的重要工具,如今虽已被机械取代,但这样的画面依旧充满温情。
曲阜的阙里街上,有一座明代建成的木牌坊“阙里坊”。四柱三楹,雕刻繁复,斗拱密集,坊顶覆以绿琉璃瓦,是曲阜的地标之一。
城墙上遗留的炮台和一门老旧的火炮,虽然早已失去战斗功能,却成了曲阜别具特色的历史见证。
在火车站站台上,可以看到即将启动的列车,车门口坐着两名手持报纸的外国人,旁边的军人身着军装,极有可能是当时的日本士兵。这一幕也折射出那个年代的特殊背景。
曲阜文庙内的棂星门,高约十米,是中轴线上重要的石质牌楼。门楣上“棂星门”三字相传为乾隆御笔。门前石桥与护栏交相辉映,格外庄严。
砖厂里的劳作场景同样生动。工人们分工协作,有人和泥,有人压制砖胚,再将砖胚放入窑中烧制。这样的画面展现出当时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。
在孔庙杏坛前,孔子诞辰纪念日的祭孔仪式庄重肃穆。人们穿着古代服饰,行礼祭拜,乐舞声声回荡。这一传统自公元前478年便已开始,绵延至今。
铁匠铺子里,工匠们忙碌不已。拉风箱的火光冲天,有人趁隙歇息,有人添水生火,画面既热闹又生活化。
透过这些民国时期的影像,我们仿佛看到了曲阜昔日的风貌。那时的曲阜,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,也有浓浓的烟火气。
而今的曲阜,已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旅游城市,经济繁荣,生活幸福。历史与现实交织,让这座古城焕发出新的光彩。
在你心中,曲阜又是怎样的一座城市呢?
发布于:天津市瑞和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